”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,单我有,我说没趣儿;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,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。“
稻草人
指夸张、歪曲,甚至凭空创造别人的观点,使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。
例:
赵铁柱:你怎么不回我消息?
李华:啊?我刚才一直在开会,没看见。
赵铁柱:你果然是不爱我了!
李华因为忙工作没有及时回消息,却被女朋友赵铁柱曲解为“你不爱我了”,这就是典型的稻草人谬误。所以这时候应该严厉指出女朋友犯了稻草人谬误,这样她就会认错了。
例:
李华: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。
赵铁柱: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,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,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。
李华的观点本来是“增加教育行业的预算”,却被歪曲成“想减少国防开支”,进而上升到不爱国,这帽子扣的,帽子戏法啊!
例:
李华:不能因为中医是老祖宗传下来的,就认为他是对的。老祖宗也会犯错。
赵铁柱: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竟然这么不热爱传统文化,说传统文化是错的?
李华的观点是:“通过老祖宗来论证中医的正确性”这一论证过程是不对的,可赵铁柱把它歪曲成“不热爱传统文化”,甚至于“传统文化都是错的”。(画外音:没给你扣个境外势力的帽子就偷着乐吧)(此外,这句话还有强加因果的问题)
练习:
- 甲:“我们应该追责隐瞒疫情导致瘟疫扩散的官员。” 乙:“现在最重要的是救灾,应该把重心放在救灾上。”
红鲱鱼(转移话题)
将一个不相干的话题插进来,从而把读者或者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,赢得论战。它的基本顺序是:
- A 话题正在被讨论
- B 话题突然插了进来,好像和A有关,但实际上并不相关
- A 话题被置之不理
红鲱鱼和稻草人有点相似。倒不必非要分得那么清楚,只要知道它们都是错误的论证方式就行了。
例:
李华:中药的研发过程不符合科学要求。
赵铁柱:你不试试怎么知道有没有用?
这里李华在讨论中药研发过程是否合理,而赵铁柱绕开对研发过程的讨论,转而讨论“通过亲自尝试来证明有效性”这一话题。
例:
路人:这小鲜肉演技也太差了吧?尴尬癌犯了。
粉丝: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?
粉丝把话题从其业务能力转移到某明星个人的努力上。
需要注意的是,B 话题可能确实有讨论价值,但转移到 B 话题并不能驳倒 A 话题。A 话题所带来的问题仍未解决。此外,如果一直转移话题,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没讨论完的话题,迟早爆栈,所以转移话题这种操作不讲武德。
因果谬误
因果谬误泛指各种未有充分证据便轻率断定因果关系的不当推论。
例:
李华感冒了,吃了一些感冒药,结果发烧了。所以是感冒药导致疾病恶化。
这里的错误在于,并不能证明发烧是感冒药导致的。可能是感冒导致的发烧,不吃药还是会发烧(甚至烧的更厉害)。
例:
冰淇淋会导致溺水,因为有数据表明冰淇淋的销量和溺水事故发生数正相关。
我们暂且认为数据是准确的,确实冰淇淋的销量和溺水率正相关。但它们之间仅仅是相关性,并没有因果关系。事实上,可能是天气炎热导致冰淇淋销量上升,同时也导致人们游泳变多,溺水事故自然也变多了。
例:
男同性恋中艾滋病患者那么多,说明同性性行为会导致艾滋病。
同样地没有证据,强加因果。
诉诸感情
就是情感绑架。
例:
猪猪那么可爱,怎么可以吃猪肉呢?猪猪就跟小朋友一样,你怎么忍心伤害小朋友?
例:
你是中国人,你连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都不信?
例:(诉诸自然)
异性相吸是自然规律,所以同性恋是不合理的。
认为一个事物是“自然”的,所以它是合理、必然并且更好的。这是不对的,这也算诉诸感情的一种。一个事物是自然的并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。例如弱肉强食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,这不能证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正确性。
诉诸感情详细说来,有很多种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:
- 诉诸恐惧:某事会产生某种可怕的后果,因此我们应该反对某事或接受预防某事的建议
- 诉诸厌恶:某事令人恶人,因此是不对的
- 诉诸仇恨:某事有些令人不愉快的相关经验,因此不该支持某事
- 诉诸谄媚:奉承与谄媚他人,冀使其支持自己的观点。
- 诉诸怜悯:挑起对方的同情与愧疚,以博取他人支持自己的想法。
- 诉诸荒谬:主张对方的说词荒谬、可笑、幽默,因而该说法不值得接受。
- 诉诸自然:某个现象很自然,因而是可取的;或主张某个现象不自然,因而是不可取的。
- 诉诸新潮:宣称某事物最新、最符合时代潮流,以吸引他人接受。
- 非我所创:某观念或知识是由外人所创造,而对其不信任或低估其价值。
- 是我所创:某观念或知识是由自己人所创造,而对其不信任或低估其价值。
片面谬误
主张某些情况是一般性原则的例外,却提出无关的理由。
例:
我国国情不同,因此西式民主暂时不适合我国。
一句“国情不同”草草了事是没有说服力的,必须有合理的理由说明国情有何不同,并论证此等不同为何会导致“西式”民主不适用。否则随便一个什么理论,都可以套用一个“XX不同,所以不适合”。
例:
女生该注重外表,应该常保自己的外表干干净净的,应该留长头发但不该有体毛,而且皮肤要白、身材要瘦、身上不能有痘子或疤痕;不过男生和女生不一样,不必注重外表。
男女之间的确存在客观差异,但不能仅仅因为男女存在差异,就论证某些规则对女生适用但对男生不适用。必须明确指出男生和女生在哪一方面有差异,这种差异又是怎样导致了这些规则不适用,否则就是胡诌八扯。
例:
为了节省开支,员工出差只准买最便宜的机票,但我是老板,所以我可以买最好的。
要有合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身为老板就能买最好的机票,而其他员工必须节省支出。
转移举证责任/诉诸无知
这两个放在一起讲,因为常常同时出现。
诉诸无知的意思是,某件事不能证明是错的,就认为它是对的。
转移举证责任则是违背了“谁主张谁举证”的原则。要由观点/理论/方法的提出者证明它是对的,而不是让别人证明它是错的。
例:
没有人能证明飞天拉面之神不存在,所以应该相信飞天拉面神教。
显然,应该由提出者证明飞面神存在,然后人们才会相信。如果提出观点的人将举证责任推卸给别人,就是一种谬误了。
(但飞面神真的存在!)
例:
中药有用,因为你不能证明它无用。
乐队花车(从众效应)
意思是将许多人或所有人所相信的事情视为真实。正所谓“参加者只要跳上了这台乐队花车,就能够轻松地享受游行中的音乐,又不用走路”,也因此英文词组“jumping on the bandwagon”(跳上乐队花车)就代表了“进入主流”。
实际上,一个事物、观点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没有关系。地球是球形的,在人们相信地球是平的时代的时候,地球也是球形的,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。
例:
3亿人都在用拼夕夕,你怎么还不下载?
大家都用,就一定是好的?
许多事实证明,多数或所有人相信的事情,在当下或经过时间的演进,并不一定是对的。例如在18世纪,美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世界上可以有奴隶存在,但在今日美国有这样想法的人已经很少了。或是有人可以宣称“因为有那么多人吸烟,所以吸烟是健康的”,但事实上许多医学证明指出吸烟有害健康,所以应该说:“吸烟有害健康,虽然有那么多人吸烟。
(引自《每天学点心理学》,牧之著)
诉诸权威
要证明一个观点,只是摘录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, 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,他的依据是什么。应该是“某权威提出XX,依据是XX,所以XX”,而不是“某权威提出XX,所以XX”。
例:
钟南山说板蓝根可以用来预防新冠。
仅仅这样是不足以让人相信的,因为没有论证。实际上,真正严谨的文章都会在提出观点的同时附带上理由。权威之所以是权威,是因为他们总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。是理由让我们相信观点,而不是权威让我们相信观点。否则,“权威”便和“神棍”无异。
例:
电视上都说了,这四种食物吃了可以防癌!你快转发到你加的群里!
电视其实根本不是权威……不过无所谓了。
注:乐队花车和诉诸权威往往同时出现。在流量小鲜肉粉丝的吹嘘中会经常看到乐队花车和诉诸权威的谬误,粉丝们会拿出一系列数据来证明他们的偶像多么受欢迎,又会拿出种种奖项来说他们的偶像有多么专业,但其实数据都是粉丝刷出来,奖项也只是注水分的,所以这两点并不能说明这个流量小鲜肉的作品有多么的好。
引自:乐队花车谬误到底是什么? - Nevoeiro的回答 - 知乎 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51149817/answer/888174693
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
指在遇到反例时修改标准。
例:
李华:广东人都喜欢吃福建人。
赵铁柱:我是广东人,我就不喜欢吃福建人。
李华:你不是真正的广东人,真正的广东人都喜欢吃福建人。
设 $A$ 为广东人集合, $B$ 是喜欢吃福建人的人集合,李华认为 $A\subset B$,赵铁柱却给出一个反例:$a\in A$,但$a\notin B$。然后李华说,还存在一个“真正的$A$”集合——$A_{True}$, 满足 $A_{True}\subset B$。可仔细想想,$A_{True}$ 的定义是 $A_{True}:=A\cap B$,所以 $A_{True}\subset B$ 是完全正确的。可是这毫无意义,原来的问题并没有解决——给出 $A$ 中的一个元素,我们还是不知道它是否在 $B$ 中。
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中医粉的常见言论:xx不是真正的中医:
例:
李华:我家楼下那个中医诊所,前几天给人开中药耽误了治疗,那人病死了。
赵铁柱:那肯定不是真正的中医,真正的中医是很厉害的,连未病都能治,更不可能把人治死。
当然,即便李华说的是事实,也不能就此说明中药能吃死人,因为只是个案。但赵铁柱反驳的方式是错的,也犯了逻辑谬误。
轶事证据
就是编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故事,然后通过这个故事得出了结论。有些传闻往往细节详细、诩诩如生,让人印象深刻;有些案例则以新闻 、八卦 的形式被人一传再传,造成三人成虎,让人听久了便信以为真。
这种奇葩论证手法广泛见于:卖祖传秘方的电视广告、“相亲相爱一家人”微信群、高中语文课堂和高中文科生作文等逻辑重灾区。
例:
我给你讲个故事,真事的。我隔壁老王头,今年90多岁了,我那天出门拉屎碰见他,问他怎么保养得这么好,活了这么久。人家点了一根烟,不紧不慢地说:“我觉得吧,现在人压力都太大,不会发泄。像我,饭前便后都抽一根烟,我抽的是美国进口的核弹,啊不是,美国进口的养生烟,劲大,疏通血管杠杠的!”完后人家从裤裆里掏出一条烟,800块钱一包啊,他说看我小子面善,给我打个骨折,10块钱卖我。这不,我一口气卖了10包,从今天开始你也饭前便后抽这个核弹,啊不是,养生烟!
看起来像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,但仔细回想一下,许多保健品、中医药、“祖传秘方”是不是都是这个套路?
这种论证方式犯了两个错误:
第一,没法确认这件事的真实性。讲述人可能是从上一个讲述人那里听来的故事,而上一个讲述人可能骗他;即便没有故意骗他,在不断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极大的偏差。即便此故事是讲述人亲眼所见,记忆也可能出现偏差,更不用说眼见未必为实——
第二,即便这件事是真实客观的,仅仅凭一个孤例也不能证明什么。就像上例,老王真的天天抽烟活了90多岁,有可能人家包了八个二奶,心情舒畅才活得久。也有可能人家要是不抽烟,能活200岁,抽烟导致只活了90岁。“孤例不证”乃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线。
德克萨斯神枪手
名字逐渐怪异起来。他还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叫“先射箭再画靶”。通俗地讲,就是在大量的数据/证据中刻意地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数据/证据,而将其余对自己不利的数据/证据弃之不用。
例:
1992年瑞典有个研究试图找出电源线对健康的影响,他们收集了高压电源线300米范围内所有住户的样本长达25年,对超过800种疾病一一检查发生率的统计差异。他们发现幼年白血病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的4倍,还推动政府为此采取行动。
要解释这个问题,需要点统计学知识。一般来说统计上 p-value < 0.05 便认为显著,而这种显著性有 5% 的概率是因为随机因素引起的。当我们统计 800 种疾病,至少有一种疾病由随机因素产生“假阳性”结果的概率是: $$ 1-(1-0.05)^{800}>1-10^{-17} $$ 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故意针对它,我们有超过 $1-10^{-17}$ 的概率找到一种疾病来让它背锅,而实际上这只是随机因素引起的。
数据聚集现象无处不在。比如我们在平面上随机生成一些点,总会有某些区域的数据恰好呈现出某种规律性,想要寻找某种解释的人一定会找到一种解释。
当遇到一些巧合时,经常有人会说“哪有那么巧的事?一定是超自然力量作祟”。但是仔细想想,我们活了这么多年,见过和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事件不计其数,要是一次巧合都没有遇到过,那才是巧了。
不当类比
就是字面意思,不合适的类比。多见于心灵鸡汤。
例:
李华整天只顾读书,却不认真赚钱谋生,妻子赵铁柱无法忍受决定和他离婚。几年后小朱成为大官,衣锦还乡。妻子要求和他复合,李华不同意。妻子问为什么,李华把水泼在地上说:“我们的关系就像这水一样,再也收不回来了。”
如果李华只是想气赵铁柱,这样是没问题的。但如果李华像把“覆水难收”当作不能复合的理由,则并没有回答赵铁柱的问题。覆水的确难收,但那和婚姻有什么关系?
例:
牛天天吃草,身体那么壮,所以吃素有益健康。
例:
彩虹,在大雨后出现;腊梅,在风雪中吐蕊;雄鹰,在险峰上空盘旋;人,在困境中弥坚。
即便彩虹、腊梅、雄鹰都这样,也不能证明人就非得遭遇点什么困境才能成长。(当然,写作文的时候泼点鸡汤增强气势没问题,但要清楚,这不能用于论证,顶多用于论证之后锦上添花)
没事不要瞎比喻,即便 A 和 B 有相似之处,也不能认为对 A 成立的结论对 B 也成立,更何况许多不当类比中,被比较的两件事一毛钱关系都没有。
滑坡谬误
认为一件事,如果发生了A,就会发生B,接着会发生C,…… 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,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。
例:
如果我们允许和同性结婚,那是不是也能和动物结婚?是不是也能和纸片人、桌椅板凳结婚?
能同性结婚不意味着可以和动物结婚,也不意味着和纸片人结婚!
例:(不玩炉石的同学们可以忽略这条)
一个詹姆斯(银背族长)能单防4个报告兵,4个报告兵能打4个岩浆暴怒者,4个岩浆暴怒者能打4个竞技场主宰,4个竞技场主宰能打4个伊瑟拉,所以詹姆斯=4个伊瑟拉。詹皇,yyds!
虽然但是,银背族长 yyds!
后记
需要说明:
-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,如果一句话有逻辑谬误,就错了。实际上,这又犯了逻辑谬误 —— 包含逻辑谬误的句子,其结论可能是对的,也可能是错的。但不论结论对错,其论证方式一定是不合理的,从而导致这句话并没有为论证观点提供任何正面或负面的帮助。
- 在日常聊天中往往不必太注意细节,否则会被不懂这些的人扣上“低情商”、“直男”之类的帽子。(
不过被扣这种帽子倒不见得是坏事)